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即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德甲球队备战重启比赛,迎接新挑战。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构筑德甲球队备战重启比赛,迎接新挑战。了牢固的制度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创造了丰裕的物质基础。
党的二十大明确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增强历史主动,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把握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原则、目标和关键点,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发展动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又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共享这一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做大共同富裕的“蛋糕”,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创造不竭动力。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构筑坚实制度基础。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四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再分配的调节力度,鼓励与扩充第三次分配。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把"蛋糕"切好分好,防止两极分化,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统筹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生活需要之间的关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满自信、意气风发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选。
(摘编自孙璇 吴肇光《立足新时代伟大变革,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光明日报》2022年11月30日)
材料二: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戴维·古德曼曾在中国多个城市生活。在他看来,现代化的定义、路径和模式没有一定之规。"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通过创造更多机会,不断提升民众生活水平。”
走访中国多地后,法国国际问题专家布鲁诺·吉格感慨:"中国的实践正推动西方研究者反思其既有观点,比如'什么是发展''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好的国家治理'。中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等西方国家定义了"现代化标准",但西方现代化导致了包括贫富差距悬殊在内的严重不平等问题。中国正在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式,化解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了全新的现代化模式。"
“各国需要为更加公平的财富分配而努力。”秘鲁学者卡洛斯·阿基诺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树立了榜样。中国促进共同富裕的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学习。
英国政治评论员卡洛斯·马丁内斯认为,中国为促进收入、教育等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企业有序发展采取措施,推动共同富裕已经取得积极成果,有效改善了民众生活。
(摘编自曲颂 周纲 陈效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国际社会看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2年11曰30日)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C.戴维·古德曼看中国现代化——现代化没有一定之规
D.卡洛斯·阿基诺看中国现代化——中国为其他国家树立了解决贫困问题的榜样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有政治保证,也有思想基础、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
C.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D.国际社会是如何看待中国式现代化的?英、法、澳等西方国家的学者和政治评论员的观点虽有差异,但都认为在共同富裕方面为各国做了示范。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开头引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作为立论的起点,为文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全文论述了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B.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第4至第7段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四个维度阐述如何“立足新时代伟大变革,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C.材料一第4至第7段虽然是并列式结构,但顺序并不能变换,因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分别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关键。
D.材料二作为新闻,从国际社会的视角看待中国式现代化。材料选取了四个国家的五位学者和政治评论员的看法,很有代表性。
4.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富裕,还包括精神富裕,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精神富裕的具体内涵。(4分)
5.我们为什么不走西方式现代化的道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翻过土坡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有些明亮的灯光,一下子全灭了。小刘站住倾听一下,说一句:"不要紧"。又往前走了。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邓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部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
“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吃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
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位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推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MK体育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
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
他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
他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
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
忠于团,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爱祖国,就要爱自己的同志
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
(摘编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注: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我”高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B.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C.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D. 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悠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刘的好战士形象。
B.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征。
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丧。
D.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作家的家国情怀。
8.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6分)
9.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高皇帝五年,齐人晏敬成既西,过洛阳,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宜事。"虞将军欲与鲜衣,晏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祸,衣祸见,不敢易。”虞将军入言上,上召见,赐食已而问,敬对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战?”上曰:“然。”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邻,积德累善十余世。成王即位,同公之属傅相,乃营成周洛邑,以为天下中,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德以致人,不欲恃险阻,今后世骄奢以虐民。今陛下起丰击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成康周公之时,臣窃以为不伴矣。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谓天府。陛下入关而都,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
高空帝疑,问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洛阳:"东有成阜,西有崤、渑,北河海,南伊、洛,其固亦足恃,且周王数百年,秦二世而亡,不如都周。"留侯张子房曰:"洛阳虽有此固,国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狭,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崤函,右陇筠,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守一隅,东向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晏敬说是也。"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菩谋下第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B.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C.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D.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便宜”指有利于治国的建议,“肝脑涂地”形容死得凄惨,均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
B.纳贡,附属国向宗主国进贡或诸侯国向天子贡献财物,文中指前者。
C.山东,文中指峭山以东地区,与“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所指区域相同。
D.“东向制诸侯”与“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两句中的“制”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将军想让娄敬换上美服后再去见皇帝,但娄敬坚决不肯;见皇帝之后,娄敬谈古论今、慷慨陈词,表达了他对定都洛阳的反对态度。
B. 娄敬向皇帝陈述了周王朝由兴起到繁盛的过程,强调了实施仁政对于国家兴亡的重要意义,同时说明建都秦地的优势。
C. 高皇帝对于建都一事举棋不定,征求大臣意见,而大臣倾向于建都洛阳是因为周朝于洛阳建都持续了几百年,而秦朝建都关中两代就亡国。
D.张良认为关中地势险固,沃野千里,且所处位置便于运输天下物资和军需,是真正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与娄敬的意见相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居此者,欲令周务德以致人,不欲恃险阻,令后世骄奢以虐民。
(2)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
14.对于“洛阳”的地理位置,高皇帝身边的臣子各有怎样的见解?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河上亭壁四首【注】
寇准
其一
堤草慈烟连野绿,岸花经雨压枝红。年来多病辛春醉,惘怅河桥酒饰风。
其三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楹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注】《书河上亭壁》为四首构成的组诗,作者于宋真宗成平元年谪镇河阳时所作。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写春天之景,"惹"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堤草蕴含的勃勃生机,将春天的景致写得气韵飞动。
B.第一首诗“春醉”一指醉人的春色,与上两句所写景物相联;二指希望在春光里醉饮,但因多病而不能。
C.第二首诗写秋日黄昏之景,词人独自倚着栏杆,凭高俯瞰河面,河岸宽阔,船只稀少,益发衬得烟波浩渺。
D.第二首诗与陶潜《归园田居》(其一)一样境界壮阔,在语言上质朴自然,在情感上委婉动人。
16. 寇准是一位刚毅的政治家,即使被贬谪,他在诗中也不放任自己无限制地流露感情。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商隐《锦瑟》中的“ ____,____ ”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2)鸿雁、鲤鱼传书信是古代传说,而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一诗中却反用此传说,具体的语句是“____,____ ”。
(3)蛟或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异动物,常被引入诗文中以表现特定情景或表达特殊情感,如“ 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日、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大考》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剧作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让百姓站在舞台中央,展现在这场"大考"中普通人的成长,彰显全社会在疫情时期面对重大危机时______的时代精神,让现众在接地气的故事中深切感受了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力量的强大。一座城市、两所学校、数位老师学生、几户典型家庭——该剧以从个体到家庭再到社会各界为故事线索、用丰富的群像和典型化的人物,拼出了一幅千家万户备战"大考"的全景图。创作者将镜头对准疫情之下的普通人,透过疫情时期的重要社会事件描绘青年一代的梦想与奋斗,透过社会力量的凝聚彰显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对于时代感强的作品,为什么观众的评判标准往更为苛刻?因为这种饱含民族共同记忆的内容,不容轻慢,不容夸大,更不容亵渎。该剧以______的创意、生动流畅的叙事、短小精焊的体量,真实展现了封校过年、居家办公、上网课等一系列疫情时期的特殊印记,又将安徽歙县洪灾导致高考廷期的真实事件融入其中,极易令观众尤其是近年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及其背后的家庭产生共情与共鸣。"太真实了""真心好看"等,成了观众评论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密联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____的声音。《大考》的热播,对未来的电视剧创作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面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挽战式学习是一种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框架,它使学习者面临一系列个人和团队的挑战,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具相关性和趣味性。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将课程设计成了由学生驱动的项目。相对于项目制学习模式,挑战式学习更加重视在整个过程中创造各种挑战、广泛使用技术。虽然这两个框架都是通过实践项目使学习更加生动,① 。
第一个不同是,在项目制学习中,② ,而在挑战式学习中,教师通常会鼓励学生们一起设计自己的项目。第二个不同在于使用技术的方式。在项目制学习中,技术并非不可或缺,甚至有时候根本不需要使用技术,而在挑战式学习中,③ ,第三个不同在于,项目制学习经常只限于能够在课堂或学校环境中完成的想法和项目,而挑战式学习则要求学习者积极加入受广泛的社区,针对直接影响他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去设计方案并实施。
(《技术如何释放终身学习者的潜能?——朱永新与约翰· 库奇关于未来教育与学习升级的对话》)
21.依据选文内容,下列学习活动不属于“挑战式学习”的一项是(3分)
A.学习了《乡土中国》,同学们利用微信“问卷星”去街头调查,了解当下中国人对邻里关系的认知,并绘制思维导图呈现调查结果。
B.《红楼梦》饮食研究小组的同学梳理书中相关内容,探究饮食文化,借鉴“舌尖上的中国”的表现形式把学习成果制作成视频,在B站上播放。
C.学习“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时,同学们确定并完成“家乡公共空间背后的文化生活”调查任务,最后以电子"美篇"的形式星现调查报告。
D.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古诗词语读”板块,理解古诗词的大意,分析诗词表达的情感,并相互监督检查,人人完成了背诵、默写的任务。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文学家史铁生说:“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
革命先驱李大钊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 '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份,无限的过去未来皆追相呼应。”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以“过去、现在、未来”为话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 A(根据原文,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2. D(法国学者布鲁诺·吉格感慨的“中国的实践正推动西方研究者反思其既有观点,比如‘什么是发展’‘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好的国家治理’。中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他没有谈到共同富裕)
3. A(“全文论述了新时代的伟大变革”错,全文论述的是如何“立足新时代伟大变革,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4.(4分)①有理想信念;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③人的全面发展;④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每点1分)
5.(4分)(1)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西方现代化导致了包括贫富差距悬殊在内的严重不平等问题,与我们的目标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坚决不走西方式现代化。(给分点:“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1分,“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分,“西方现代化导致了包括贫富差距悬殊在内的严重不平等问题”2分)
6.C(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错误)
7.C( 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错误)
8.(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
②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
③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
9.(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①在战场的真实经历感染了作者,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他有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
②作者把与志愿军的真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衷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
③小说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情感自然,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 D (“高皇帝”作主语,“驾”作谓语,主谓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由”,连词,因为,由于,放在句首,排除C。)
11. B(“文中指前者”错误,根据“诸侯四方纳贡职”可知,原文指诸侯国向周天子贡献财物。A 正确,两个词均为古今异义。“便宜”文中古义,指有利于治国的建议;今义,方便合适或价格低廉。“肝脑涂地”文中古义,形容死得凄惨;今义,多指竭尽忠诚,甘愿牺牲。 C 正确。D 两句中的“制”含义都是“控制”。句意:就可控制东方诸侯。/登上皇帝的宝座来控制天下。 )
12. C (“而大臣倾向于建都洛阳是因为周朝于洛阳建都持续了几百年,而秦朝建都关中两代就亡国”错误,根据“高皇帝疑,问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洛阳”可知,大臣倾向于建都洛阳是因为他们大多是崤山以东人。)
13. (8分)(1)大凡在这里建都的,都要周全地致力于对百姓实施德政来招纳人才,不希望倚仗地理形势的险要,让后代骄横奢侈,祸害百姓。(“务”,致力于;“致”,招纳;“恃”,倚仗,依靠;“虐”,虐待,祸害。)
(2)况且秦地靠着山环着河,四面险阻,可以作为坚固的防御,突然有什么意外变故,马上可以准备百万大军。(“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卒”,通“猝”,突然;“急”,形容词作名词,意外变故;“具”,准备。)
14. (3分)①多数认为洛阳地势险要,有自然山水屏障,防卫牢固。②张良认为洛阳虽地势险要,但地域狭小,平地不多,容易受到攻击。
参考译文:
汉高祖五年,齐地人娄敬戍守陇西,经过洛阳,拜见齐地人虞将军,说:“臣下希望见一见圣上,谈谈有利的事情。”虞将军想给他换上美服,娄敬说:“臣下穿着丝绸衣服,就穿丝绸衣服见圣上;穿着粗麻布衣服,就穿粗麻布衣服见圣上,不敢换衣服。”虞将军进去跟皇上报告,皇上召见娄敬,赏饭以后,问他有什么事,娄敬答道:“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想和周王朝比谁更兴隆吗?”皇上说:“是。”娄敬说:“陛下得天下的途径和周王朝不一样。周王朝的祖先从后稷开始,就被帝尧封在邰这个地方,积德行善十余世。成王即天子之位,周公等人辅佐,才在洛邑营建成周王城,作为天下的中心,诸侯从四面八方来进贡,路途远近都差不多。这个地方,有仁德的容易称王,没有仁德的容易灭亡。大凡在这里建都的,都要周全地致力于对百姓实施德政来招纳人才,不希望倚仗地理形势的险要,让后代骄横奢侈,祸害百姓。现在陛下从丰县起兵,攻下沛县,收集了三千人马,靠这支力量一往直前,席卷蜀汉,平定三秦,与项羽大战七十场,小战四十场,使天下人民遍地流血,父子兄弟抛尸荒野,死伤无数,哭泣的声音此起彼伏,受伤的人无人照料,而想和周成王、康王、周公时代比兴隆,臣下心里认为实在比不上。况且秦地靠着山环绕着河,四面险阻,可以作为坚固的防御,突然有什么意外变故,马上可以准备百万大军。凭借秦朝经营的成果,和肥美的土地,这叫做天然的府库。陛下入关建都,纵然崤山以东出了乱子,秦国旧地仍可保全为己所有。”
高皇帝拿不定主意,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多是崤山以东出生的,大都劝圣上建都洛阳,他们说:“洛阳东有成皋关,西有崤山、渑水,北靠黄河,南对伊水、洛水,其防卫之牢固也是靠得住的,况且周朝在这里称王几百年,秦朝两代就亡国,不如在周建都。”留侯张良说:“洛阳虽说也有险要的形势,但不过几百里,地域狭小,四面都容易受到攻击,这不是用武之地。而关中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陇山、岷山,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物产丰富,北有胡苑(多产良马)的便利,三面险阻,只要据守一方,就可控制东方诸侯。诸侯各安其位,黄河、渭水运输天下物资,送到西面,供给首都。诸侯发动叛乱,顺流而下,足以输送士兵和军需,这就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娄敬说的是对的。”于是高皇帝马上命令准备车驾,筹划在关中建都,因此国家安宁。关东诸侯的兵马,即使是百万大军,也不能危害国家,是因为普施仁政、给人民恩惠和谨守关中、利用地理形势啊。
15. D(“与陶潜《归园田居》(其一)一样境界壮阔”。首先陶潜《归园田居》(其一)并不具备境界壮阔的特点,而是清新自然。其二,这首诗写的是虽是在这样酷热燥人的日子里,诗人却镇静地手执竹杖,独自行吟避暑,这与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诗意相通,而非陶潜的诗。)
16.(6分)①情绪自持。第一首诗,诗人以多病之身面对春色,想开怀畅饮而不能,生发隐隐的失落感,唯有惆怅叹息而已;第二首诗,诗人独倚危栏,面对秋日黄昏之景,只用“思何长”一句带过无限感慨。
②融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第一首诗,借堤草、岸花等生机勃勃的春景,表达淡远的思情;第二首诗,秋景虽萧瑟,夕阳却美丽,寄托虽被贬却不颓废的情绪,表现出诗人的刚毅性格。
(手法1分,分析2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示例:积水成渊,蚊龙生焉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3分)①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同心同德/万众一心等)②独具匠心(匠心独运/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等)③振聋发聩(黄钟大吕等)
【评分说明:必须是成语,意到即可,每个1分,共3分。】
19.(4分)该剧拼出了一幅千家万户备战"大考"的全景图,它把从个体到家庭再到社会各界作为故事线索,群像丰富,人物典型化。
【评分说明:一个分句1分,共4分。】
20(4分)①"为什么观众的评判标准更苛刻"是问,意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并引出下文;②"不容......"是答,连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式,构成排比,增强语势,表明对于时代感强、饱含民族共同记忆的作品,必须认真、客观、严肃对待。【评分标准:对设问手法的分析2分,排比手法分析2分,共4分。】
21.(3分)D
22.(6分)①但还是有不同点 ②教师经常指定学生去完成某项目 ③技术贯穿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每点2分,共6分)
四.写作(60分)
23.【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两则材料都围绕"过去"现在"未来"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立意的核心。
史铁生认为"今天"是"设想过去"和"幻想未来"的基点,"今天"关联着过去和未来。站在"今天"回望过去,可以有反思和总结;站在"今天"想象未来,今天就是未来的起点,影响着未来的发展。
李大钊的名言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那么这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李大钊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所有的努力成就了现在,而现在所做的一切又影响着你的未来;因此他认为'现在"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在这三者之中,史铁生和李大钊又特别看重"现在,因为"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有了"现在,过去"的荣光方能延续,"过去"的错误方能改正;有了"现在,才会有光明美好的"未来。现在"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如此,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现在,做好"现在"该做的事,这样才不负"过去"展望"未来。
写作时要注意把为何要珍惜"现在,做好"现在,放入"过去"与"未来"的整个链条当中去思考,这样才能明白"现在"的重要性。这才是出题者的真正意图。
写作时要把"过去""现在""未来"当成一条动态的链条,每个环节都对另外两个环节有影响,从而必须要正确面对这三个环节,找到正确态度和最佳做法。如"过去",如果做得好,那么"现在"就应该继续过去的做法;如果做得不好,不要只是沉浸于懊悔当中,应在"现在"改正,为"未来"奠基。面对"未来",空想不切实际,要想赢得未来就必须做好"现在",你的"现在"就是你"未来"的延伸。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思考如何做好"现在",才能更好地把"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如珍惜时间,脚踏实地,努力拼搏等。总之,青年应该有整体意识,着眼于"未来",修正"过去",珍惜"现在",用努力奋斗争取光明的"未来"。
【参考立意】
(1)"现在"继往开来。(2)铭记过去,珍惜现在,相信未来。
(3)做好"现在",不负过去,赢得未来。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